U magazine L005-011 | CITY | 2016-08-26 五感療癒手帖
城市人習慣用邏輯思考解決問題。可是,在許多人生課題面前,思考是如此蒼白無力,「感受」來得更為重要。
且讓身心柔軟起來。針對五種感官體驗的治療師,透過喚起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嗅覺及肢體等五種力量,以不同媒介帶領城市人重新連接身、心、靈,重啓感觀神經,跟自己來一場深度對話。
人生的厚度不止於「開唔開心」,成長中陸續出現的人生課題,其實都是探索和豐富生命的契機。世界,從此更遼闊。
拉闊聽覺捕捉音樂精靈
「沒有歌怎敢說心事……」,情歌療傷人人都試過,那與音樂治療有甚麼分別?音樂治療師周雪甄(Cat)隨手在鋼琴彈奏了幾句《Gloomy Sunday》,這首曾在東歐被禁播的「自殺之歌」確實讓人絕望得有點窒息,「情緒低落時自己聽歌會不斷 loop 着哀傷的歌,但在音樂治療中,治療師會與治療對象,在樂器上進行對話,也許我改少少音律,感覺已經不同了。」
音韻律動 治腦癱病人
Cat 再次彈奏那幾句調子,但中途改了幾個音,已有明顯變化。「你聽得出仍是那首歌,不會忽然變了另一首勵志歌。我們不是要改變對方,而是透過交流,觀察到他有意欲去轉變時,才會跟着他的節奏,去調節音樂。」所以我們不再是被動地,讓歌曲帶動情緒,而是參與其中,以音樂表達自己。
不懂樂器也不必擔心,這兒不是音樂學院,治療師會從旁輔助,因人而異使用各種方法,像小精靈般助你將情緒、想法融入節奏當中。
Cat 服務過的對象,由五個月大的早產嬰兒,到 108 歲的老人也有,甚至只有眼睛會動的腦癱病人。
「那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士,一直躺在醫院,只有眼睛會動。連她的智力程度、是否有情緒反應都無法評估。」Cat 說時眼紅紅,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節奏,呼吸就是其中一種。首次見她,我沒有做些甚麼,只是把她拉近到身邊,把自己的呼吸速度,融入她的呼吸節奏,再慢慢在琴上彈奏簡單音調,配合單音哼唱。」
每人心裏一個 music child
Cat 隨即示範,那是一種低音的平靜哼唱,有種被承載着的感覺。「後來已經不知道是音樂跟隨呼吸,還是呼吸跟隨音樂,兩者自然地融為一體。」往後的治療,Cat 繼續以琴聲伴隨哼唱,同時為她按摩。在音樂的擁抱下,看着她不斷流眼淚,Cat 也忍不住跟着一起哭。
「三十多年來,與外界完全沒有機會溝通。院舍只負責維持她的生命,但有沒有人走進她心坎裏,關心過她?」Cat 相信,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 music child,小朋友即使未學過音樂,也會自動聞歌起舞。音樂治療就是一種超越語言的溝通方式,這正好彌補一般輔導工作的不足。
講不出聲 心結最痛
「如果有些傷痛,你講得出口,已經處理了一部分。但最痛最痛的,是那種根本講不出口,連自己都不知道那團 sadness 是甚麼。」Cat 曾任社工,接觸許多精神病患者,他們往往長期受藥物影響,在醫院出出入入,生活和思緒很混亂,持續處於渾沌狀態。
也有些濫藥者,智力受損,根本無法進行一般社交對話。音樂治療正好幫助他們,以非語言主導方式表達自己,比起一般輔導,更容易輕鬆地投入參與。
其實有言語障礙的不止他們,所有人總有些東西,難以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,工作的壓力、童年未處理好的心結……「有些癌症患者,停止接受藥物治療後,我會陪他們一起寫歌,把留給身邊家人朋友最後的說話,寫進歌裏。」
周雪甄 Cat
音樂治療師
資歷:註冊社工(RSW)、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(RMT)、Nordoff-Robbins Music Therapist(NRMT)、腦神經音樂治療師(NMT)治療方式:透過音樂讓參與者抒發情緒,重整自己,或提升表達能力、身體靈活性與肌肉協調能力等。
非牟利 治療弱勢社群
音樂治療應用範疇很廣,為肢體殘疾人士訓練肌肉、令自閉症兒童提升互動能力、舒緩中風後的失語症狀,甚至入產房為孕婦減痛等等。例如歌曲的預知及重複旋律結構,能為自閉症兒童感到有安全感。
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到音樂治療,Cat 本年初成立了全港首間非牟利音樂治療中心,讓不同階層和背景的人,均可以享用有關服務。「我們的資源有限,十分歡迎大家捐助,又或者送贈不再使用的樂器。」
Comments